无人健身仓“凉凉” 叫好不叫座或成常态一度被资本捧上天的无人健身仓渐渐开始“凉凉”。近日,从北京的一些居民小区传来设置在小区内的无人健身仓陆续撤出的消息,例如设置在北京云景里小区的“纯净跑”健身仓准备要撤出该小区,原因是因为长时间无人使用,使用率过低,基本形同虚设。《商学院》记者就撤离原因向纯净跑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对方回复。
这种在居民小区越来越常见的健身仓为大约为4~5平方米,可以容纳1人。健身仓内主要以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器材为主,其中跑步机占多数。其收费标准是每分钟0.2元,一个小时的跑步收费12元。
作为无人健身仓领域的头部公司,觅跑比较早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公司的创始人毕振此前曾经在饿了么做了多年的地推工作,拥有丰富的地推经验。
2016年的冬天北京的雾霾格外严重,很多晨练的人不得不放弃了室外的运动。毕振觉得如果在居民小区里设置一个健身仓,不但可以满足一部分户外运动的需要,还可以让在健身房运动的白领直接回到自己的小区选择运动。调研显示,10%的白领用户有购买健身卡,但保持健身习惯的并不多;95%的用户有运动需求,但运动习惯仍未完全保持,场地、设备限制是一大原因,距离的便捷性也是一大制约因素。毕振看到了市场空白和痛点,2017年初,创立觅跑健身,推出第一代无人健身仓。这种健身仓4平米,内置一台跑步机、一台空气净化器和空调。消费者用手机扫码进入仓,每5分钟收费1元钱,运动半个小时收费6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无人健身仓就设置在小区内,解决了健身最后1公里的难题。现实中健身仓在小区还是遭遇了冷遇,白天上班时间健身仓基本都是无人问津。到了下班时间,白领虽然有进健身仓的运动,但由于健身形式比较单一,只能是跑步,对于很多人而言坚持是一个问题。
“健身仓目前以一个人跑步为主的健身仓为主,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人们有氧、无氧等多方面的健身需求,仅仅跑步就会丧失很多健身人群;更为重要的是健身需要社交化的场景,而健身仓只有一个人跑步,过于枯燥、单调,比健身房健身更难以坚持。” 公园盒子市场部负责人丁伟峰对《商学院》记者表示。
就在无人健身仓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市场尴尬之时,升级版的健身仓很快又投入到市场当中,这就是可以组合的“健身盒子”。作为健身盒子的开创者,“公园盒子”目前也仅仅只在上海和杭州拥有70个落地的健身盒子,但是这种盒子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才是传统健身房的颠覆者。
“与传统健身房相比,公园盒子所做的无人健身舱,就是将健身空间小型化、模块化,推到离用户足够近,以最极致的便利和尽可能低的成本,让用户开始健身。而传统健身房空间大、器械多(其中50%以上的器械利用率极低)等表面优势所带来的成本转嫁,就是我们要改变的部分。”丁伟峰说。
公园盒子坚持做多人仓。“我们认为产品的成功,最终是围绕这个产品究竟是否有真实的用户场景,而不是风口;单人跑步仓,如果是做存量市场,那么除了少数的极端天气,跑步爱好者都喜欢路跑。如果做增量用户,就是类小白用户,那么把他们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很难坚持。”丁伟峰并不看好单人仓的市场。事实上,单人仓缺乏真实的用户场景亿博电竞,用户的复购和黏性就会有问题,它挑战的不只是盒子的运营效率,更是整个健身行业的痛点——不要默认用户可以自律。所以多人仓更加强调空间的多样性、游戏性,以及社交性氛围。
丁伟峰告诉记者,公园盒子主要的布点,并不在公园内。要投放在社区,其次是园区+白领公寓。公园盒子主要还是针对固定人流,并且主打年轻人和上班族中有健身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成本、时间、便利等)还没有付诸行动的人群。通过极致的便利来满足这些用户的健身需求。之所以取名公园盒子,是希望为用户在家楼下、公司楼下就能享受到公园般的健身环境。
公园盒子虽然无人值守,但却已经是一个迷你的健身房,里边有多台跑步机和动感单车,还有史密斯机、小飞鸟、划船机,还有哑铃架,可以说健身房里主流的健身器材这里基本都具备了,可以满足健身爱好者有氧和无氧健身的需求,同时,可以容纳5-8人同时健身。显然,和单人健身仓相比,这里可以参与的健身项目更多,器材更丰富,健身的氛围也更好。
由于是无人值守的环境,公园盒子线下健身仓的每个软硬件功能设计都必须保证足够高的容错性,充分考虑用户使用环境,和兼顾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充分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公园盒子为代表的多人仓的出现,也正好填补了一些中档酒店缺失健身房的不足。近期,华住酒店集团以数千万元财务投资了公园盒子,这其中还包括了线个黄金点位的资源投入。未来双方将围绕这500个点位共同开发适合酒店场景的健身服务,希望提升酒店服务品质的同时,能更好地渗透辐射以酒店为中心的周边健身人群。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园盒子与万科、金地、远洋、龙湖、碧桂园在内的多家企业签定了战略合作。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健身仓的盈利模式还是以付费健身为主,基本都不收年费,而是按照运动的时间单次收费。毕振告诉《商学院》记者,觅跑投放社区的共享健身仓一天12小时平均有5-6个小时在使用,根据一个共享健身仓造价1.5万元左右,运营大概10-12个月可以收回成本。然而,根据共享健身仓现实的使用情况看,单人仓的平均使用率很低,多数已经被用户抛弃,很多都处在准备撤出小区的状态。
“我们的基础收入来自健身消费,包括自助训练和教练带练,这部分收入已经能够帮助每个盒子在十个月左右的时间收回成本。未来,包括周边售卖、社区零售、内容付费、广告投放等,都会是增值部分的收入来源。未来的盈利关键,首先是在规模化扩张的同时确保单点的充分赢利能力,其次是其他增值收入的延展性和想象空间。”丁伟峰表示。